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共有 96 个资讯
  • 为加快推进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人才兴医工程,搭建人才引进交流的平台,全面加强卫生健康人才引进,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卫生健康委拟联合召开2024年度全省卫生健康人才招聘会。现公告如下:一、会议时间2024年3月23日 9:00-13:00。二、会议地点兰州大学城关校区体育馆: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兰州大学(本部)西区-东门进入。三、组织领导主办单位: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承办单位:兰州大学,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人才服务中心、甘肃省人社厅人力资源市场。协办单位:各市州卫生健康委、人社局,省属各医疗卫生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河西学院、甘肃医学院、甘肃卫生职业学院等院校。四、招聘会形式本次招聘采取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的方式进行。(一)线下招聘会。本次招聘会在兰州大学城关校区体育馆搭建展位,省市县乡四级医疗卫生机构参加现场招聘,共提供约3000余个招聘岗位,招聘学历要求从大专到博士,应聘人员可查看公布的岗位条件,在招聘会规定时间内到现场与用人单位面谈。(二)线上招聘会。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官网、甘肃卫生人才网、甘肃人才网、奔流新闻等网站和公众号、抖音客户端等发布各单位招聘岗位信息进行线上报名应聘。现场招聘会同步在奔流新闻客户端、奔流新闻微博、奔流新闻视频号、甘肃省人力资源市场抖音号(1058745969)等直播平台线上直播,各招聘单位线上荐岗,不能到达现场的应聘人员可关注以上媒体客户端观看现场直播,同时参加线上招聘会。(三)柔性引进人才洽谈。本次招聘会除设招聘单位展位外,另设有柔性引进人才交流洽谈展位,进行人才柔性引进洽谈签约(柔性引才需求及有关政策另行公告)。附件:2024年度甘肃省卫生健康人才招聘会岗位列表(https://wsjk.gansu.gov.cn/wsjk/c112818/202403/173876461/files/ff598388eb584c62bd0d72f05ccbaac3.xlsx)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年3月16日来源: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4-03-18
  •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充分体现使用弹性、服务个性,最大限度吸引集聚专家人才,根据《甘肃省卫生健康系统柔性引进省外甘肃籍专家人才行动实施方案》,面向全国柔性引进省外甘肃籍专家人才,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引进对象符合甘肃省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要求的省外甘肃籍专家人才(含曾在甘肃工作、学习、生活的省外专家人才),须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博士以上学历。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能够带动我省相关专业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卫生健康专家人才。二、引进方式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原则,采取不改变省外甘肃籍医疗卫生专家人才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关系的前提下,通过顾问指导、挂职、兼职、技术咨询、讲学、退休特聘、项目合作、联合研发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为我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汇智聚力。(一)组团式帮带。省外甘肃籍专家人才团队采取组团方式柔性引进,集中帮带一批我省有望发展为国家级重点专科、重点实验室及薄弱空白学科的科室和单位,打造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专科或实验室。(二)开设专家工作站(室)。在我省医疗卫生机构新建院士工作站、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工作站、全国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知名专家工作室等。(三)咨询指导。担任我省医疗卫生机构“名誉院长”“兼职副院长”“名誉主任”,或特聘教授、特聘专家、客座教授、兼职专家等,指导我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学科建设,开展合作研究,培养人才团队,提供战略咨询、业务拓展、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智力支持。(四)专业带教。定期到我省医疗卫生单位进行临床技术或科学研究带教,吸纳我省优秀青年人才到柔性引进专家所在单位进修学习或攻读研究生等,帮助提高我省青年人才临床或科研水平,培养一批本土专家人才。(五)科研项目合作或成果转化。共同开展甘肃省卫生健康重点学科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创建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和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外甘肃籍专家人才带项目带技术,以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科研成果转化、技术入股等方式,与我省各单位开展合作。(六)兼职返聘。以兼职或退休返聘等方式回乡工作,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推广、课程讲授等方面的支持。(七)其他柔性引进方式。结合各地各单位具体需求的其他柔性引才方式。三、支持方式(一)薪酬待遇支持。柔性引进人才在甘工作期间劳动报酬参照我省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结合在甘工作时间、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按照“一人一策”研究确定。(二)经费倾斜支持。支持省外甘肃籍专家人才在我省建立知名专家工作站或工作室,建成院士工作站、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工作站、全国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全国知名专家工作站等,给予资金方面重点支持,并根据运行情况和成果转化成效连续支持。对在我省建立并通过验收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申请省级科技相关经费按其新增投入(含新增研发设备)的15%给予所在单位一次性资助。(三)科技计划倾斜支持。全省卫生健康系统人才工程和科技计划、科技奖励向以柔性方式来我省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开放。对柔性引进的战略科技人才按“一人一策”方式指导战略科技人才列出人才清单、保障清单,自主配置创新资源,组建科研团队,并结合其科研工作需要申请省级科技项目经费支持。柔性引进人才主持申报以我省医疗卫生机构名义牵头或者参与承担在我省实施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按有关规定申报补助和奖励。柔性引进人才在我省用人单位主导建设并被批准认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按规定申报奖补。柔性引进人才或团队科技成果在我省转移转化净收入中60%以上用于奖励柔性引进个人和团队。(四)职业发展倾斜支持。柔性引进人才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可在我省参加职业(执业)资格考试,外省取得的职称和执业资格与我省同类人员同等对待。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经省内医疗卫生机构正式聘任在甘工作累计1年以上的,可不受编制、户口、身份、继续教育等限制,经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同意并符合甘肃省职称评审条件的,可在引进单位参加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五)灵活工作岗位。柔性引进人才在我省工作可灵活设定工作时间和地点,允许专家人才根据个人需求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工作方式,可以在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不同场所甚至远程指导开展工作。(六)服务保障支持。每年在甘肃工作3个月以上的柔性引进人才可申报陇原人才服务卡,享受我省陇原人才服务卡规定的户籍办理、医保社保办理、税收政策、就医保障、免景区门票、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优惠政策。(七)关心关爱。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纳入各级党委联系专家人才服务范围,建立机关干部联系省外甘肃籍专家制度,定期进行走访和座谈。(八)表彰激励。对帮扶成效显著的柔性引进专家进行通报表扬,颁发荣誉证书;对我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柔性引进专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省卫生健康委联系电话:0931-4818119省卫生健康委人才服务中心联系人 王娟 0931-8657198附件:甘肃省柔性引进专家人才需求表(https://wsjk.gansu.gov.cn/wsjk/c112818/202403/173876464/files/112e8d66a318402dac0a96fd06ee18a1.xlsx)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年3月16日来源: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4-03-18
  • 春风行动各地抢抓春节后返岗复工和求职招聘的高峰期,加密招聘活动,强化跨区域对接,提供专车、专列、包机服务,帮助劳动者尽早返岗就业。截至2月24日(正月十五),全国已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5万场,发布岗位1600万个;发出务工人员专车、专列、包机1.7万辆(列、架)次,输送劳动者60万人。四川省宜宾市举行专项招聘服务活动。2月20日(正月十一),宜宾市举行“月是故乡明 业在宜宾兴”专项服务活动,现场组织宜宾本地以及重庆、厦门、无锡等协作省市204家重点企业,提供岗位1.9万余个,发布岗位数与去年同期比增幅达58.3%,为近年来集中发布岗位规模之最,平均月薪资超5000元,最高月薪资达15000元,现场吸引1.1万余人次劳动者进场求职,初步达成就业意向2712人。活动现场设立大学生、农民工、技能人才等8个招聘专区,就业创业、社会保险等9个政策宣传点,同步设立职业指导和返乡创业成果展销点。一季度,全市还将举办“春风行动”招聘会270余场,全年将开展“四季送岗”系列招聘不少于1000场,提供岗位超10万个。湘桂黔环“三省坡”人社驿站揭牌。2月21日(正月十二),湘桂黔环“三省坡”人社驿站揭牌仪式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镇举行,湖南通道、广西三江和贵州黎平、从江将在用工需求、求职信息、人才招聘等方面携手合作,打通省际边界人社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将人社服务“最多只跑一次”升级为“最多最近只跑一次”,实现“政策就地享、业务就近办、矛盾就地化”,打造湘桂黔环“三省坡”零工市场,促进环“三省坡”超30万人口的交流联动就业创业。当地还将建设三省边界劳务协作联盟、劳务协作工作站等服务平台,举办劳务协作对接活动,促进三省边界群众就地就业。福建省福州市开行返岗专列迎来首批定西籍员工。2月21日(正月十二)晚,福州定西免费高铁返岗复工专列搭载甘肃省定西市的530名务工人员返岗务工,此次乘坐免费专列来榕的返岗务工人员将输转至仓山、台江、晋安、长乐、闽侯、福清等12个县(市)区120余家重点企业。福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春节前积极主动对接定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重点用工企业赴定西市各乡镇开展招聘对接宣传,春节后带队赴定西市做好专列对接服务工作,全程护送务工人员回榕,督促企业做好员工落地后的健康管理、食宿安排、人岗对接等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定西务工人员“来得了”“留得下”“稳得住”。广西梧州市藤县开出就业直通车“送工入企”。2月22日(正月十三),“藤县就业直通车”送工专车驶入梧州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高新片区园区、临港经济区内的7家重点企业以及招聘会现场,把115名有求职意向的劳动者送至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带他们近距离参观了解企业生产生活环境、福利待遇,更加直观地与企业面对面交流,开展“沉浸式”参观选岗,当天在场达成就业意向45人次。下一步,藤县将着力构建十分钟就业圈,持续打造就业直通车品牌,派出专班上门对企业用工情况进行调查,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或用工缺口大的园区企业开展“点对点”免费送工活动。湖北省襄阳市多举措赋能就业服务。供需精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动开展“访企问需”行动,摸底企业用工需求,按13条产业链分类建立企业用工台账,推动产业链和人才链精准对接。平台智能。线上开发“襄e就业”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职岗智配、政策智推、业务智办的方式,实现用工和求职需求智能化双向奔赴。市县联动。通过市级主会场和3市3县1区分会场实施“1+7”视频连线,一体化推进市、县活动开展,邀请各类人才来襄、留襄就业发展,组织襄城、樊城、高新、东津4个城区政、校、企3方现场签订合作框架,促进产教融合、产才融合。服务升级。提供接岗送岗、就业创业指导、就业培训等服务,让求职者少走弯路,最大限度实现自身价值。重庆市设立就业服务站点提供多元化返岗出行服务。春风行动以来,重庆市开展“情暖就业路”系列服务,发挥就业服务联盟聚合作用,联合重庆农商行、重庆移动,在汽车(火车)客运站、高速路口(收费站、服务区)等交通要道口以及返乡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集镇、易地搬迁安置区、大型商超等场所开设就业服务站点1810个,现场提供人社政策咨询、务工需求登记、“家门口”就业岗位推荐、创业指导等多项温馨服务,并派发移动流量包、对联、年画、日历等暖心礼包,已累计服务返乡务工人员82.5万人次。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发布时间:2024-03-01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以下简称两个指引和一个指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劳动关系司负责同志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问:出台指引指南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答: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根据劳动法律法规和《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21〕56号,以下简称56号文),我部编制了两个指引和一个指南,以引导企业规范用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依法维权。一是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按照中央决策部署,我部会同有关部门主动适应新就业形态发展变化,出台了56号文以及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重点群体专项权益保障政策,合理界定了企业的劳动保护责任,创新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机制。在此基础上出台系列指引指南,是持续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措施,是根据企业用工方式和劳动者就业形态的新变化,积极探索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新办法和新举措,有利于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提质增效。二是为企业用工提供指导和服务。56号文明确推动将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最低工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范围,督促企业按规定合理确定休息办法以及制定修订直接涉及劳动者权益的制度规则和平台算法要充分听取工会或者劳动者代表的意见建议等。在指导和推动企业落实有关政策规定的过程中,企业反映相关政策规定较为原则,希望出台更有操作性的实施办法,以利于企业准确理解和全面执行。系列指引指南契合了企业合规用工的现实需要,定位于加强对企业的针对性指导,有助于引导平台企业及其用工合作企业参考指引指南健全用工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方法,逐步提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水平,增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提升企业社会形象,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更好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按照主题教育“为民办实事”和大兴调研的要求,我部在以往调研的基础上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继续开展了广泛和深入的调研。针对反映较为突出的部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时间过长、最低工资标准适用尚不明确、平台规则制定不够公开透明、维权服务渠道还需进一步畅通等问题,总结提炼了调研中发现的好的经验做法,充分听取了企业、劳动者、专家、各有关部门和地方的意见建议,将调查研究成果转化凝练成系列指引指南,以引导企业合理确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报酬,科学安排工作时间,依法合规制定和修订订单分配、报酬支付、工作时间和休息、考核奖惩等平台劳动规则。同时,指导政府行政部门、法院、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平台企业等探索创新适合新就业形态特点的维权服务机制,畅通维权服务渠道,切实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问:两个指引一个指南的适用范围是什么?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适用于线上接受互联网平台发布的配送、出行、运输、家政服务等工作任务,按照平台要求提供平台网约服务,通过劳动获取劳动报酬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其中,个人依托互联网平台完全自主开展经营活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不适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两个指引供平台企业和平台用工合作企业在劳动用工管理时参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适用于所有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但涉新就业形态商事纠纷不适用该指南。指南既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劳动权益时参考,也供政府行政部门、法院、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平台企业等改进和优化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维权服务时参考。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主要有哪些内容?答:该指引旨在引导企业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共四章14条。第一章“总则”明确了指引的出台目的和适用范围。第二章“工作时间和休息”针对新就业形态的就业特点,提出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时间的计算办法和休息办法。明确工作时间在劳动者完成全部订单的累计接单时间基础上,需适当考虑劳动者必要的在线等单、服务准备、生理需求等因素。明确企业与工会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代表协商合理确定劳动者连续最长接单时间和每日最长工作时间。劳动者工作时间达到上限时间的,系统应推送休息提示,并停止推送订单一定时间,以保障劳动者获得必要休息时间,防止劳动者过度劳动。第三章“劳动报酬”提出企业与工会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代表平等协商制定劳动报酬规则。明确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但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适用劳动者实际工作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企业支付在法定节假日工作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报酬应高于正常工作时间劳动报酬以及以货币形式将劳动报酬按时足额支付给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本人等。第四章“附则”主要是强调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休息和最低工资标准适用等要符合现行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以及个人依托互联网平台完全自主开展经营活动的,不适用该指引。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主要有哪些内容?答:该指引旨在引导企业提高劳动规则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共8条。主要内容有:一是明确了平台企业制定和修订劳动规则时要遵循的原则,即合法规范、公平公正、透明可释、科学合理、诚实信用,并依法履行民主程序。二是明确了劳动规则的内涵,包括订单分配、报酬及支付、工作时间和休息、职业健康与安全、服务规范等与劳动者基本权益直接相关的规章制度、格式合同条款、算法规则及其运行机制等。三是明确了平台企业制、修订劳动规则要向劳动者公开征求意见,充分听取工会或劳动者代表的意见建议,在确定实施前至少提前七日向劳动者予以公示。四是明确了平台企业要在应用程序等显著位置,以清晰易懂的语言,真实、准确地持续公示有关内容,确保劳动者能够随时方便查看完整内容,并提供反馈有关意见建议的渠道。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主要有哪些内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认为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答:该指南共五章22条。第一章“总则”明确了指南的出台目的和适用范围。第二章“企业内部劳动纠纷化解机制”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申诉机制,鼓励成立企业劳动纠纷调解委员会,明确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在企业内部解决矛盾纠纷的渠道。第三章“工会权益维护服务”强调工会积极吸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对企业履行用工责任情况进行监督、推动平台企业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商机制、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法律援助等服务。第四章“相关部门机构权益维护服务”指导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通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劳动保障监察、司法诉讼、法律援助等法定维权服务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并鼓励地方探索创新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调处机制,建立“一站式”的新就业形态争议调处机构。第五章“附则”明确涉新就业形态商事纠纷不适用本指南。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维护自身劳动权益时应依法合理表达诉求,不得采取违法和过激形式,可通过以下方式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一是通过平台企业或平台用工合作企业设置的内部沟通渠道、申诉机制、纠纷调解机构等,与企业协商解决有关问题。二是向所在工会组织或当地工会组织请求予以支持和帮助。三是无法与企业通过协商解决或不愿与企业协商解决有关问题的,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各级各类专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四是不愿调解,或者调解不成的,属于劳动争议仲裁受案范围的,可以向实际工作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不符合劳动争议仲裁受案范围的,可以按照民事诉讼有关规定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可向工会组织申请法律援助等服务。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还可以就近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服务。五是符合劳动保障监察职权范围的事项,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举报投诉。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发布时间:2024-02-23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根据劳动法律法规和《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我们编制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现印发给你们。各地要准确理解指引指南内容,做好宣传解读工作,指导企业依法规范用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依法维权,切实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基本权益。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2023年11月8日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本指引。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主要指线上接受互联网平台发布的配送、出行、运输、家政服务等工作任务,按照平台要求提供平台网约服务,通过劳动获取劳动报酬的劳动者。本指引所称企业是指平台企业和平台用工合作企业。第二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第三条   企业要制定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办法,科学确定劳动者工作量和劳动强度,确保劳动者获得必要休息时间,防止劳动者过度劳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第四条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包括当日累计接单时间和适当考虑劳动者必要的在线等单、服务准备、生理需求等因素确定的宽放时间。企业明确要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线时间或在指定时间前往指定场所接受常规管理的,企业要求的在线时间和线下接受常规管理时间计入工作时间。接单时间是指劳动者自执行订单任务时起至完成任务时止的全部时间。劳动者同一时间接两个及以上订单,接单时间不重复计算。劳动者因作业性质和特点,在接单时间内执行订单任务期间可获得连续较长休息时间的,该休息时间可不计入工作时间。宽放时间由企业与工会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代表结合行业实际,平等协商合理确定。第五条   企业与工会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代表要根据法律法规精神和行业管理规定,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平等协商合理确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连续最长接单时间和每日最长工作时间。劳动者达到连续最长接单时间和每日最长工作时间的,系统应推送休息提示,并停止推送订单一定时间。若劳动者当时正在执行订单任务过程中,从该订单任务完成后开始计算停止推送订单时长。第六条   企业要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时间、接单时间台账,确保劳动者可通过应用程序自主查询本人工作时间、接单时间等完整记录。第三章 劳动报酬第七条   企业与工会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代表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平等协商制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报酬规则,明确劳动定额标准、抽成比例、计件单价、劳动报酬支付周期、考核办法等,确保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劳动获得合理劳动报酬。第八条   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但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适用劳动者实际工作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第九条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工作的,企业应向劳动者支付高于正常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的合理报酬。第十条   企业要以货币形式将劳动报酬支付给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本人,不得以实物及有价证券替代货币支付。第十一条   企业应按时足额支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报酬,不得克扣或无故拖欠。企业支付劳动报酬时,应向劳动者提供本人的劳动报酬清单。第十二条   平台企业要对用工合作企业按时足额发放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报酬等情况进行监督。第四章 附 则第十三条   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适用最低工资标准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最低工资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执行。第十四条   个人依托互联网平台完全自主开展经营活动的,不适用本指引。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 第一条   为引导平台企业依法合规制定和修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知情权和参与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本指引。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主要指线上接受互联网平台发布的配送、出行、运输、家政服务等工作任务,按照平台要求提供平台网约服务,通过劳动获取劳动报酬的劳动者。本指引所称企业是指平台企业和平台用工合作企业。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劳动规则是指平台企业组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网约服务,进行工作调度和劳动管理时所依据的规章制度、格式合同条款和算法规则等。第四条   平台企业制定或修订平台劳动规则要遵循合法规范、公平公正、透明可释、科学合理、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履行民主程序。第五条   平台企业要向依托平台就业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公开订单分配、报酬及支付、工作时间和休息、职业健康与安全、服务规范等与劳动者基本权益直接相关的规章制度、格式合同条款、算法规则及其运行机制等。包括并不限于:(一)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进入、退出平台规则;(二)平台订单分配规则,包括订单分配的基本原则、订单优先分配或差别性分配规则等;(三)报酬规则,包括计件单价及确定因素,抽成比例及确定因素,报酬构成及支付周期、支付方式等;(四)工作时间和休息规则,包括任务完成时限要求及其确定依据和主要影响因素等,为防止疲劳对每日(或周/月)累计最长工作时间、停止推送订单休息等限制性规定;(五)奖惩规则,包括服务要求和规范,考核制度,奖励和惩戒的情形、方式、标准,劳动者的申诉渠道和企业处理申诉的程序、结果反馈方式等;(六)其他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则。第六条   平台企业制定或修订直接涉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劳动规则,要提前通过应用程序弹窗等显著方式向劳动者公开征求意见,充分听取工会或劳动者代表的意见建议,将采纳情况告知劳动者。确定实施前,至少提前七日向劳动者予以公示。第七条   平台企业拟调整经营方式或制定、修订劳动规则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有重大影响的,了解或应当了解平台用工合作企业涉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重大制度规则调整的,要开展风险评估,并提前七日向服务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报告,听取意见建议。第八条   平台企业要在应用程序等显著位置,以清晰易懂的语言,真实、准确地持续公示有关内容,确保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能够随时方便查看完整内容,并提供反馈有关意见建议的渠道。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机制,畅通维权渠道,及时、便捷、高质量化解涉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切实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促进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指南。第二条   政府行政部门、法院、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平台企业等要不断探索创新适合新就业形态特点的劳动者维权服务方式,改进和优化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维权服务。第三条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时应当依法合理表达诉求,不得采取违法和过激形式。第二章  企业内部劳动纠纷化解机制第四条   平台企业要建立健全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申诉机制,畅通线上和线下沟通渠道。第五条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向平台企业反映对平台劳动规则的意见建议或其他合理诉求,平台企业要认真听取并作出回应。第六条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认为平台用工合作企业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向平台企业投诉。平台企业要积极核查,协调处理。情况属实的,要督促用工合作企业及时整改。第七条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对报酬计算、服务时长、服务费用扣减、奖惩、平台用工合作企业管理服务等有异议的,或遭遇职场欺凌、骚扰的,可向平台企业反映或申诉,平台企业要在承诺时间内予以回应并公正处理。第八条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认为自身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优先与企业协商解决,也可请工会或第三方组织共同与企业协商解决。第九条   鼓励平台企业成立由工会代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代表和企业代表参加的企业内部劳动纠纷调解委员会,提供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纠纷调解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认为自身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可向企业劳动纠纷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委员会应当及时核实情况,协调企业进行整改或者向劳动者做出说明。第三章  工会权益维护服务第十条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有权加入工会。工会组织要积极吸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第十一条   工会组织要及时帮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可向所在工会组织或当地工会组织请求予以支持和帮助。第十二条   工会组织要对平台企业、平台用工合作企业履行用工责任情况进行监督。平台企业、平台用工合作企业违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工会组织要提出意见或者要求纠正。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向工会组织反映对企业劳动管理的意见建议。工会组织要收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意见,并及时向企业反馈。对工会提出的意见和收集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意见建议,企业要及时研究,给予答复。第十三条   工会组织要推动平台企业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商机制,代表或组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事项与平台企业沟通、协商,订立集体合同或协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有权参与工会与企业组织的恳谈会、集体协商等活动,平台企业、平台用工合作企业应提供便利条件。第十四条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认为平台企业、平台用工合作企业侵犯自身劳动权益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可向工会组织申请法律援助等服务。第十五条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就近在工会组织等建立的服务站点申请协调解决权益维护问题。第四章  相关部门机构权益维护服务第十六条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企业发生纠纷,可向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各级各类专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申请调解。经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按照约定履行。符合条件的,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或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置换。第十七条   发生争议后调解不成或当事人不愿调解,符合劳动争议受案范围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向实际工作地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劳动争议仲裁。不符合劳动争议受案范围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第十八条   符合劳动保障监察职权范围的事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举报投诉。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及时受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举报投诉,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第十九条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依法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鼓励法律援助机构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中工作地或休息地设立法律援助站或者联络点,就近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开设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提供便捷高效服务。第二十条   各地要积极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多元调解机制,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协调联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创新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调处机制,联通法院、人社、司法行政、工会、企业代表组织等各类争议处理资源,建立“一站式”的新就业形态争议调处机构。鼓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比较集中的市、区以及有条件的县和乡镇、街道,联合相关资源力量,组建集咨询疏导、争议调解、劳动仲裁、法律援助、专业审判于一体的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争议多元化解中心。第二十一条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生活困难需要救助的,可向有关部门申请救助。第五章 附 则第二十二条   涉新就业形态商事纠纷不适用本指南。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发布时间:2024-02-23
  •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发布时间:2024-02-19
  •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发布时间:2024-02-18
  • 暂无内容,敬请期待

    关注

    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新怡家园甲3号楼7层719室

    邮编: 100062

    客服热线:010-60687190(单位)
    010-67092931(求职者、院校)
    010-87160059(银龄医生)
    QQ:2263446724(求职者)

    客服工作时间:工作日9:00至17:00

    联系邮箱:zhaopin@weirenjob.com

    Copyright @ 2020北京卫人人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20025434号-1 ICP经营许可证京B2-20201963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7091号

    人力资源许可证:110101202000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