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共有 91 个资讯
  •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23版)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23版)的通知》,有关情况说明如下:一、修订背景为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中医药局启动“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制定了《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2018版)》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2018版)》,供基层对照标准,补短板、强弱项,提升服务能力。为方便基层医务人员更好理解服务能力标准条款内容,掌握评价方法,2019年,我委在服务能力标准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一步细化,组织编写了《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19版)》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19版)》。评价指南对指导各地规范开展能力评价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我委对2018版服务能力标准进行了修订,印发《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2022版)》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2022版)》。在此基础上,我委基层司组织相关行业协会、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有关专家组成修订工作组,对2019版评价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23版)》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23版)》)。二、主要修订内容(一)新增服务能力“合格标准”档次。为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新版《评价指南》在服务能力分为“基本标准”、“推荐标准”两个档次的基础上,针对医务人员数少于10人、服务人口少于1万人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增“合格标准”档次。评判标准为:所有基本指标条款中,达到C级的比例≥80%,达到B级的比例≥20%,达到A级的比例≥5%。(二)细化有关指标条款内涵。根据《“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等要求,《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2022版)》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2022版)》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公卫医师、儿科医生、心理健康服务和儿童保健医务人员的配备,增加了中医馆、急诊急救等科室设置等内容。同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乡村振兴及健康中国建设等新要求,能力标准进一步突出了提升基层疫情防控能力、老年人服务能力、儿童服务能力、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等。在质量安全方面,强调坚决守住医疗质量和安全底线,在基层合理用药、医疗质量管理、基层医保管理和安全生产等。根据上述有关指标条款和内容调整,并结合相关部门最新有关规范,如《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23)版》等要求,新版《评价指南》对相关指标条款的内容、内涵等进行了进一步细化,明确评价方式方法,更新补充参考文献等,提高《评价指南》的指导性、可操作性,使之更加符合基层实际。相关链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23版)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23版)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23版)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23版)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根据《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2022版)》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2022版)》,我委组织编写了《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23版)》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23版)》。为加强分类指导,在现有服务能力分为“基本标准”、“推荐标准”两个档次的基础上,针对医务人员数少于10人、服务人口少于1万人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增“合格标准”档次,评判标准为:所有基本指标条款中,达到C级的比例≥80%,达到B级的比例≥20%,达到A级的比例≥5%。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基层卫生管理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复核专家宣传培训,全面把握新版评价指南内容,指导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照评价指南开展自评,查找不足,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优化服务模式,改善医疗质量,规范机构管理,守牢安全底线,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现将2个评价指南印发给你们(可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下载),请参照执行。附件:1.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23版)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23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3年11月29日(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
    发布时间:2024-01-02
  • 就业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 刘宴兵重庆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将毕业生就业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推动政策落实、精准指导、服务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总体稳定、稳中向好的态势。第一,聚焦政策统筹,汇聚工作合力。市委、市政府将就业作为“六稳”“六保”之首,主要领导多次就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并专题调研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是强化政策支撑保障。推动市政府出台稳就业保就业政策措施22条,为2023届毕业生提供政策性招录岗位12万个。鼓励金融机构向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多、稳岗效果好且用工规范的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开发专项贷款产品,提高企业贷款增信,给予原则上不超过4%的优惠贷款利率,激发企业用人积极性。二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建立分管市领导为组长、16个市级部门为成员的就业工作专班,实行“周通报、旬会商、月研判”。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市政府激励内容,对促进就业成效明显的区县进行正向激励。三是强化校企共建共进。各高校“赛马比拼”,建立校企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实习实践基地共建共享机制、与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深入开展访企拓岗,努力拓展就业渠道,汇聚优质就业资源。第二,聚焦服务提质,加强指导实效。根据学生需求,着力打造“一库、一站、一平台”,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一是组建市级就业创业专家库。建立就业创业直播和个性化咨询平台,充分发挥270名市级就业创业专家库成员作用,24小时在线为毕业生精准提供精品课程、政策咨询、求职技巧、生涯规划等精细指导。二是建立高校服务站。教育与人社系统一起分片区建立10个高校就业服务站,打造“1小时就业服务圈”,深入高校调研了解问题,整合资源,“一校一策”提供支持服务,定期开展工作督导,切实解决高校就业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打通工作落实“最后一公里”。三是升级打造智慧就业平台。突出“数字赋能”,建设市级智慧就业平台,实现全市70所高校信息资源共享,面向毕业生精准推送岗位信息600余万次。建立就业数字化驾驶舱,实现对就业进展、市场需求情况和双选会效果的精准监测。实施毕业去向登记人脸识别,实现去向登记全流程可追溯,保障就业数据真实可靠。第三,聚焦重点群体,提升就业能力。针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等重点群体,有的放矢开展针对性帮扶。一是宏志助航“加效力”。实施宏志助航地方计划,全年投入近400万元,与人社部门按照1∶1配套共建5个市级基地,培训人数由国家计划的3600人增加到8000人。截至目前,共培训2024届毕业生5000余人,学生满意度在98%以上。二是特殊群体“重保障”。联合市级相关部门为残疾毕业生等特殊群体毕业生举办专场招聘会,100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2万余个。三是重点群体“强兜底”。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3500余万元,“一对一”针对性推送就业岗位,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困难群体毕业生100%就业。重庆市2024届高校毕业生将突破36万人,下一步,我们将认真会同相关部门千方百计做好2024届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精准施策综合发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永军今年以来,湖南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领导和人社部指导下,坚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精准施策、综合发力,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第一,加强一盘棋联动,构建齐抓共管新格局。一是高位推动部署。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听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列入省政府打好经济“发展六仗”重要目标,纳入市县政府促进就业真抓实干考核体系。二是部门协同联动。发挥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横向联通省直、纵向联通市县,与组织、教育、国资、卫健、科技等部门建立政策性岗位统筹调度机制和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形成“齐抓共管、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三是政策聚力增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18条、高校师生创业就业三年行动方案,人社、教育等部门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8条、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12条等措施。第二,加大全方位支持,畅通多元发展就业路。一是加大企业吸纳。组织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依托高校建设25个区域性行业性就业常设市场,开拓岗位近30万个。毕业生企业就业28.15万人,占单位就业人数的80.39%。二是扩容政策岗位。协调开发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7类14.97万个政策性岗位,同比增加5.1%;上线政策性岗位监测调度系统,建立“日更新、月通报、年考评”工作机制,9月份超额完成招录。三是引导基层就业。给予学费补偿、高定工资等基层就业激励,社区人员招聘岗位全部面向毕业生开放,落实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政策。毕业生基层就业5.52万人,占政策性岗位招录人数的36.86%。四是支持创新创业。立足“五创联动”服务,实施“创响三湘”行动,遴选1000名企业家建立高校创业导师队伍,为大学生提供基地孵化等创业服务支持。第三,加速信息化赋能,打造便捷服务云平台。一是建成“一库四平台”。充实就业信息基础库,毕业生实名信息数据全面入库。搭建人社一体化平台等,方便毕业生就业登记、申领补贴。二是上线“人社超市”。在湖南“智慧人社”APP和公众号打造政策、岗位等4个超市,上架304个政策文件、1.78万个见习岗位、30.79万个招聘岗位。三是推出人社服务“码上通”。开发“我要求职”等7个模块,实现招聘求职等43个高频事项一码通办。四是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第四,加力不断线服务,提升供需匹配精准度。一是强化一线服务。推动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全省建设800多个“人社驿站”“校聘小屋”;将全省145个联系电话统一为“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热线”并向社会公布。二是强化招聘对接。组织湖南百强及优势产业链企业校园双选会等活动,线上线下开展招聘会1.61万场次,吸引高校毕业生164.65万人次。三是强化困难帮扶。做实离校未就业困难毕业生底数,实施一生一策“1131”精准帮扶,对确实难以市场就业的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1.59万名未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就业率高于面上平均水平。 引导更多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东北大学党委书记 郭海9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充分肯定学校以育人兴邦为使命,强调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把教育引导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一半以上毕业生前往矿业冶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就业,东北地区和基层就业人数持续增长。第一,着力推动就业引导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学校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将引导树立正确就业观全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让更多大学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有意愿”。一是强化百年东大精神感召。引导学生传承“五四煤”“可可托海的东大人”等一代代校友的报国情怀与实干品格。二是强化典型示范激励。开展“逐梦报国志·行走天地间”就业典型宣讲,每年出资奖励60余名“志愿服务国家需要毕业生”和“就业之星”,营造“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榜样就在身边”的浓厚氛围。三是强化与思政课程协同促进。将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作为检验思政教育成效的重要内容,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设计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就业政策宣讲专题,培养学生坚定“为国担当”的信念和价值导向。第二,着力推动就业引导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学校将就业引导深度融入专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不同专业特色,让更多大学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有本领”。一是抓好专业认同教育。办好“新生第一课”,开设“专业概论与职业发展”必修课,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感与职业愿景,引导学生学一行、干一行、爱一行。二是抓好就业培养联动。聚焦战略性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高品质金属材料、工业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三是抓好专业优势激发。围绕面向“大国重器”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学科、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特点,细化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和重大项目的3类就业引导方向,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三,着力推动就业引导与求职实践深度融合。学校构建全景式生涯教育支持体系,持续做优做实做细求职招聘服务,让更多大学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有行动”。一是搭建“课程—活动—咨询”指导平台。打造“青年·成功讲坛”等工作品牌,依托生涯设计工作室提供常态化指导。二是发挥学业就业双导师作用。实施“双十双百双星领航计划”,为每个班级配备学业就业双导师,为毕业生答疑释惑,提供个性化求职指导引导。三是畅通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就业渠道。依托访企拓岗行动,重点加强国家战略领域和东北地区就业市场开拓,与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矿业、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领域百余家企业合作,与东北三省10个重点地市政府、30余家重点企业对接,依托建立就业实习基地等形成人才培养输送长效机制。学校2024届毕业生共有1.1万余人。接下来,学校将以建校百年新起点为契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引导更多毕业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东北大学新贡献。 牢牢锚定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林洽生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教育部“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牢牢锚定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面向市场打造优势学科专业,大力培养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扎实做好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稳步提升。第一,优化学科专业,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学校坚持锚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产业布局,主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一是瞄准需求增设特色专业,面向重点领域加大制造业相关专业设置,相继增设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新能源等18个专业,升级了装备制造、建筑工程等8个特色专业群。二是发挥专业集群优势,突出二级学院产业背景,新设智慧汽车学院和前沿材料学院,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智能制造、珠宝工艺等专业群,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三是及时调整就业困难专业,根据就业状况建立招生、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动态调整和预警机制。2017年以来,相继撤销了5个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从2023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看,专业对口率超九成,广东省内就业占比达96%以上,到大湾区就业占比超九成。第二,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提高人才培养适配度。学校瞄准市场需求,不断完善支撑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一是坚持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制定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二是贯通课内与课外、教学与实践,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衔接,形成“学工队伍+专任教师+班主任”工作合力,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生产、管理第一线。2023届毕业生到生产管理一线工作的人数比例超七成。三是把专业办在生产线上,利用毗邻多个产业园的区位优势,积极共建各具专业特色的产教联盟,近50%的实习学生留在了园区企业就业。第三,搭建合作平台,大力拓展就业岗位资源。学校积极搭建“政校企协”交流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力量共融。一是着力深化校地合作,与人社局、地方高新技术园区、行业协会等开展人才合作交流座谈会。与重点国企、重点民企、高科技企业进行深层次对接,14个项目入选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二是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珠宝职业教育联盟等职教集团平台、292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7个产业学院及276个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合作企业,建成企业就业资源库。三是构建多维度访企拓岗体系,主动“走出去”,全校教职工“人人都是就业推广员”;积极“请进来”,发挥教育部装备制造行业就指委委员所在单位优势,整合人社局、厂商会、校友会等各方资源,“集中招聘+日常宣讲”相结合,想方设法邀请企业进校招聘。目前已为2024届毕业生组织了12场专场双选活动、90场宣讲活动,提供岗位近5万个。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坚定信心,夯实举措,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统筹协同,全面落实全员促就业工作机制,确保2024届毕业生顺利就业。 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夯实企业发展根基中国一汽集团董事、党委副书记 王国强今年是中国一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70周年。70年来,中国一汽历经创业成长期、改革转型期、创新发展期,砥砺奋进、不断壮大,已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有特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强企必先强才,中国一汽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一汽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招培用”全链条工作机制,努力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贡献一汽智慧力量。第一,精心设计,多措并举,丰富招才引才工具箱。中国一汽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将招录高校毕业生作为厚植企业人才资源、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大力挖掘优质岗位。统筹编制资源,盘活编制存量,加大招聘力度,稳步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2023年招录高校毕业生4384人,同比增长16%。近3年总计招录高校毕业生近1.1万人。二是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招聘渠道。加强与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等平台合作,集中发布岗位信息,努力提供精准服务。积极参加吉林省委、省政府组织的高校毕业生“留吉工程”等,吸纳更多学子留在吉林、扎根吉林。三是创新雇主品牌宣传阵地。打造“一汽等你来”“先锋青年”等项目,用好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提升雇主品牌影响力,讲好央企故事。第二,主动出击,精准施策,构建产学研就融合新生态。中国一汽不断拓展校企携手发展新模式,健全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产学研就深度融合。一是校企联合搭建育人平台。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携手共建“红旗学院”,实施校企联合体系化共研共创共办,累计前置培养296名优秀学生,其中超半数学生已签约或入职中国一汽。二是扎实推进工程硕博士培养工程。联合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开展工程硕博士招生及培养工作,以此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项目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三是创新落实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邀请高校辅导员到企业挂职,充分发挥辅导员校企宣传“基站”和人才培养“纽带”作用。设立学生实习岗位,前置招聘日常实习生,帮助学生了解一汽、感受一汽、融入一汽。第三,创新手段,科学配置,激活毕业生发展动力源。中国一汽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用好用活各类毕业生人才。一是悉心营造共创共赢新环境,畅通高校毕业生成长发展通道。中国一汽发布“擎·才”人才战略规划,建立横向发展、纵向贯通的晋升通道,搭建从一线员工到首席科学家晋升阶梯,让毕业生干事有奔头、成长有空间。二是实施多元化激励机制,鼓励毕业生持续提升业务能力。聚焦技术突破、管理创新等,实施“五金”激励计划、揭榜挂帅、产品项目CEO、高定薪酬等,激发毕业生干事创业活力。来源:中国教育报、“中国大学生就业”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12-26
  • 各地千方百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来看具体做法——江苏苏州多点发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是深入挖掘就业岗位。会同国资委、工商联等部门,联合举办2023年夏季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近180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活动,挖掘就业岗位2651个,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二是高频举办招聘活动。各市(区)线上线下常态化举办招聘会,做到周周有招聘。开展“校园苏州日”引才专项活动,结合苏州产业发展特点,举办智能制造、医疗科技、电子信息等行业专场招聘473场。赴成都、青岛、武汉等地高校开展引才招聘活动,加强校地沟通合作,吸引更多毕业生来苏州就业。  三是积极提供便捷服务。利用人社基层就业服务平台、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以及社区周边银行、公园、商超、车站等公共和商业服务设施,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实现就业服务全覆盖。依托“家门口”服务站,推出近30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就业服务主题摊位,将就业政策、招聘岗位推送毕业生,举办“家门口”招聘、职业培训、求职咨询等活动,为毕业生提供便捷就业服务。浙江义乌搭建“三个平台”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通道  一是搭建招聘用人平台。建立全市人才数据库,绘制“人才供给分布地图”和“人才流动热力地图”,在“地图”上标注高校类别、学历专业、求职方向、岗位需求等信息,实现就业市场供需精准匹配。建成光电光伏与汽车零部件制造2个公共实训基地、110家就业见习基地和256家人才工作基地,签订221个校地合作协议,为毕业生提供培训就业全链条服务。  二是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建立“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创业服务机制,承办“中国创翼”电子商务人才创业创新大赛,吸引100余家高校和企业、648支队伍参赛,提升大学生来义乌就业创业吸引力。针对创业比赛中的优秀创业项目,打造“淘宝村—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域创业孵化体系,聘请专家学者组建“创业百师团”,与参赛团队开展“一对一”指导合作,邀请风投机构、创业孵化基地与参赛团队开展投融资对接。截至11月底,全市43家创业孵化基地已成功孵化创业实体4826家,吸纳带动就业5.82万人。  三是搭建政策产业平台。出台人才新政20条等政策,对来义乌就业的各层次高校毕业生提供24.8万元至96.6万元政策补助。支持电商产业发展促就业,开展电商人才节系列活动,成立“电商人才研究院”,发布电商人才白皮书,与知名企业签约电商人才联合培养战略协议,一体推进电商人才培育。湖南长沙多管齐下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能力  一是提高政策措施“含金量”。织密扎牢保障网,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20条”,将全市事业单位50%的空缺岗用于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出台长沙就业优先战略实施办法,鼓励在长沙的高校引导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根据各高校毕业生留长沙情况,最高给予高校每年100万元奖励。  二是建设“家门口”就业市场。为帮助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有效对接,推动就业市场进校园、进社区、进商圈,为毕业生提供“零距离”就业服务。创新推出“校聘小屋”,集合岗位发布、简历诊断、在线求职等多种功能,为毕业生提供针对性就业服务。截至11月底,“校聘小屋”已进驻25所高校。  三是提供“多方位”就业服务。将公共就业服务向校园延伸,开展进校园线上线下就业服务专项活动24场,达成就业意向5400余人。提前启动毕业生就业服务季活动,将职业指导覆盖全体在校大学生,同步开展毕业生职场实践培训。依托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开设“长沙人社直播间”,定期开展政策解读、岗位推介、企业介绍等。  四是打造“113”职业体验模式。开展1场“走进长沙”研学周活动,邀请全国100名高校毕业生来长沙1周,参访重点企业、打卡城市地标;开展1次“融入长沙”体验日活动,组织30名省外本硕博新生体验长沙生活;开展3场“产业长沙”开放日活动,组织300余名本地毕业生,走进5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和30余家重点企业,了解长沙经济发展情况,提升留在长沙就业创业信心。广东东莞多措并举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是优化就业服务。发布致高校毕业生公开信,推介线上线下就业求助、招聘平台、服务机构目录和政策明细等服务清单。举办“校园大使寒假沙龙”“大湾区职场导师讲座”“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等青年就业服务活动,满足毕业生多元化服务需求。  二是充分挖掘岗位。会同组织部、团市委开展“百校千人”行动,开发岗位近9000个。开展“人社局长千企行”活动,市、县(区)人社局长走访176家民营企业,拓展招聘岗位2566个。  三是提升职业能力。开展“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抓好见习工作,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截至11月底,开发各类见习岗位12671个。举办第十四届校企洽谈会,推动全国高校与东莞重点企业洽谈,协议共建98个见习基地。举办47期在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班,为1354名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培训服务。  四是搭建就业平台。利用“就莞用”广场、商圈等地段,开展“莞聘夜市”等青年招聘活动,参与企业800余家,服务近4万人次。开展“职引未来”“名企名校行”等毕业生专场招聘会295场。赴北京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开展城市推介会,开启线上线下招聘双选活动,吸引更多毕业生来东莞就业。四川宜宾实施“323工程”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是“三个一批”增加岗位供给。推动国企招聘一批,组织全市8家大型国企,开发就业岗位5500余个,招聘高校毕业生2800余人。发动民企招聘一批,全面收集民营企业招聘需求,“点对点”推送毕业生求职简历,精准匹配就业岗位2.3万个。组织机关事业单位招录一批,联合组织部、编办等部门优化编制资源配置,发布机关事业单位岗位3745个,招录(聘)高校毕业生3087人。  二是“两个兜底”强化精准帮扶。面向未就业毕业生开展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开展实名帮扶,组织就业指导专题课,举办“就在宜宾 职等你来”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截至11月底,举办毕业生专场招聘会407场。面向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等困难毕业生,建立“一生一策一导师”帮扶机制,实行全程跟踪帮扶,全部联系服务。  三是“三项行动”提升服务质效。开展政策护航行动,出台《实施十大工程促进高校和中职学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提出21条政策措施。开展平台强化行动,会同经信和教育等部门、各县(区)、在宜宾的高校,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请高校负责就业的同志讲问题、提建议,市级部门和各县(区)出对策,开展“一对一”帮扶,强化“政校”工作交流平台。组织“三长”进高校活动,县(区)长、人社局长、企业董事长,到高校开展政策宣讲、岗位推介、座谈交流,强化“政校企”就业交流平台。开展产教赋能行动,引导高校对接产业发展,设置动力电池等新专业。建立200余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组织“高校师生进企业”“职业指导进校园”活动,帮助2万余名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发布时间:2023-12-29
  • 每年新进入就业市场的青年,是一国劳动力结构优化的主要源泉,其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影响着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双降的背景下,青年就业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新冠疫情对全球青年劳动力市场产生了短期周期性冲击和长期“疤痕”效应,中国也概莫能外。当前我国青年失业率明显高于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的整体失业率,周期性因素已不足以解释两者差别,摩擦性失业和专业结构错配等问题亦值得深究。对青年失业率较高的原因,包括笔者在内的研究者此前已多有论述。不过,当前不仅要问“怎么了”,还应该回答“怎么看”且“怎么办”。本文的重点在于通过国际比较,客观研判我国青年真实的就业压力,分析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下青年就业的增长空间,并探讨释放这些就业潜力的政策举措。01尼特率比失业率更能反映青年就业的真实压力失业率不能准确刻画一国青年真实的就业压力。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失业率=失业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其中失业人口是指当前没有工作、最近一段时间寻找工作,并且能立即去工作的人。对于反映青年真实就业压力而言,失业率的定义是有缺陷的。从分母上看,该指标只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而没有包括大量的青年学生群体,容易高估高中和高等教育普及化国家的青年就业压力。从分子上看,该指标只有青年失业人口,而没有包括既不在学校接受教育,也未进入劳动力市场(或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躺平”青年,容易低估青年劳动力闲置导致的社会压力。如果以青年失业率进行就业压力的国际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反常的现象:低收入国家和中等偏下国家的青年失业率,要低于中等偏上国家甚至高收入国家。如图1所示,当前低收入国家和中等偏下国家的青年失业率均值分别为10.4%和15.4%,比中等偏上国家(23.7%)和高收入国家(15.5%)还要低。这固然有统计质量差异的因素,但是也与失业率在反映青年就业压力上的缺陷有重要关联。 资料来源: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中国统计局、欧盟统计局、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笔者根据各国可得的最新年度数据计算 制图: 于宗文尼特率更能反映青年就业的真实压力。国际劳工组织的青年标准是15-24岁(我国为16-24岁),青年人口分为四个部分,即求学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和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与一般劳动参与率的定义不同,本文的“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不含求学人口)。后两者属于非教育和非就业人口,又被称为“尼特族”(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简称NEET)。其中,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青年是指在近期没有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口。除了因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的青年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青年主要包括因家庭原因(比如照顾婴儿或老人)无法外出工作的青年,以及有能力但丧失工作意愿的“躺平”青年(Discouraged Youth)。因此,青年人口整体100%=求学人口比重+就业人口比重+失业人口比重+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比重。其中,“失业人口比重”的分母是一国青年总人口,这一点与青年失业率不同。此前国内有一些研究,用“青年总人口×失业率”误算出大规模的青年失业人口,就是混淆了“失业率”与“失业人口比重”,忽略了16-24岁青年中庞大的学生群体。尼特率=失业人口比重+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比重=(失业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青年总人口。除却丧失劳动能力的青年,尼特率大体刻画了一国有多大比例的青年处于闲置或未尽其能的状态(因家庭原因而不能外出工作的情况,也反映了相关服务业的社会化程度和就业创造能力不高),是衡量一国青年就业紧张程度的压力计。综合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中国统计局、欧盟统计局和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的数据,本文119个样本国家的尼特率均值为20.3%。其中,高收入国家的尼特率为11.7%,中等偏上和中等偏下国家的尼特率分别为24.6%、26.2%,而低收入国家则高达31.1%。相比于失业率的反直觉结果,尼特率随国家收入的提高而下降,也印证了其比失业率更能反映青年真实的就业压力。从全球来看,我国青年的尼特率并不算高。由于我国并未公布青年尼特率的数据,我们综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月-6月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青年人口和劳动力规模,以及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分年龄段在校人数和近年扩招数据,测算出我国当前16-24岁城镇青年中,求学人口和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为62.5%和27.1%,失业人口和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的比重分别为7.3%、3.1%,由后两者构成的我国尼特率为10.4%。近年来,我国的青年失业率虽高于主要经济体,但尼特率低于美(11.2%)、英(10.7%)等主要经济体,比高收入国家均值低1.3个百分点。资料来源: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中国统计局、欧盟统计局、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笔者根据各国可得的最新年度数据计算 从典型国家来看,存在着不少“低失业率+高尼特率”组合的情况。低收入国家公布的青年失业率较低,但其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青年人口比重均值高达27.6%,大量适龄青年无法通过城市化和工业化进入现代生产部门,而处于劳动力闲置的状态,由尼特率反映出的低收入国家青年就业压力更贴近现实。一些高收入国家也存在着失业率和尼特率的反差,如韩国2019年的青年失业率仅有10.0%,但其尼特率已高达20.8%,后者所反映出的社会不稳定隐患明显更大。我国青年尼特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求学人口比重较高。由于尼特率=1-(求学人口比重+就业人口比重),尼特率的变化取决于这两类青年人口比重的变化。我国青年就业比重为31.5%,高于中等偏上国家的均值(30.4%),但比高收入国家(37.4%)低5.9个百分点。缓解一国青年就业压力的不只是工作岗位,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位也贡献颇大,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国家尤其如此。例如,法国2022年的失业率高达17.3%,但其青年人口中有55.0%在校学习,缓解了青年整体的就业压力,使其尼特率维持在10.1%这样一个全球较低的水平。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当前约9600万城镇青年人口中有超过六成(62.5%)在普通高中、中高职院校、普通本科院校中求学,青年求学人口比重比高收入国家的均值要高出11.6个百分点。高校快速扩招带来的青年就业压力后延值得重视。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15年的40.0%,提升至2019年的51.6%,已实现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50%以上)的跨越。2019年到2022年四年间,我国高校累积扩招829万大学生(不包括成人本专科生、网络本专科生),增长规模是此前四年的4.1倍,成为近年来缓解青年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2022年,我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65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升至59.6%。短期内,高校扩招会抑制尼特率的增长,有效缓解当期的就业压力,但求学路漫漫却终有期,大多数升学青年最终还是要在22-24岁进入劳动力市场。此轮扩招生自2022年陆续毕业,每年多增的约200万毕业生打破原有相对平衡的供需,加大了近两年来的青年就业压力。02国际青年就业结构的五个新趋势为探究各国青年就业的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我们综合国际劳工组织和欧盟统计局的数据,在就业细分行业上采用ISIC行业分类,选择2014年以来数据较为完整的48个国家作为样本,包括了34个高收入国家和14个中等收入国家;在非正规就业数据上则选取了在2021年和2022年有最新数据的71个国家。由于中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ISIC行业分类存在差异,本部分的分析未将中国纳入样本。经过比对分析,我们梳理出全球青年就业的五个新趋势。趋势一:全球青年就业质量有所下降我们以“非正规就业率”来分析全球青年的就业质量。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非正规就业是“未受现有法律或管理框架登记、管制或保护的所有有酬工作”,因而缺乏有保障的薪资、就业合同、工人福利和职业发展阶梯。最新数据表明,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的青年非正规就业率分别为19.9%、65.5%和94.8%。当前,中等收入国家近三分之二的就业青年、低收入国家几乎所有就业青年处于低质量就业,青年就业“零工化”的趋势较为明显。虽然高收入国家的非正规就业率较低,但受疫情冲击,也已较2019年上升了2.1个百分点。与整体就业质量相比,青年就业的质量还要更低一些。在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中,青年的非正规就业率比整体的非正规就业率高6.4个、6.5个和5.7个百分点,青年人在各国劳动力市场都属于相对弱势的群体。在图3所示的“失业率-就业质量”的二维坐标里,我们以失业率=25%、非正规就业率=50%为界,划分出四个区间,其中有40.8%的样本国家的青年处于低失业率但低质量就业区间。资料来源:国际劳动组织和笔者计算趋势二: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吸纳全球三成以上的青年就业批发零售(含汽修)和住宿餐饮行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生活性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全球青年就业最多的领域。在高收入国家中,当前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吸纳了18.2%的劳动力,却吸纳了34.2%的青年就业。后者高出前者近一倍,侧面反映出高收入国家的青年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相对劣势。从典型国家来看,美国青年中的40.2%和韩国青年中的43.9%,在这两个生活性服务业就业,而意大利和北欧五国的比重也分别达到33.4%和36.3%。从中等收入国家来看,青年在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领域的就业比重达到29.2%,比这两个行业的整体就业比重高出6.8个百分点,比2014年提高3.9个百分点,已替代制造业成为城镇化过程中吸纳青年农业劳动力最大的领域。趋势三:制造业回流增加了部分发达经济体的青年就业机会制造业依然是吸纳全球青年就业人数最多的第二大行业。从高收入国家来看,13.3%的青年从事制造业的工作,略高于整体制造业就业比例(13.0%)。自2014年至今,高收入国家青年在制造业的就业比例平稳下降,八年内只下降了1.2个百分点。近年来,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的背景下,美国、日本和韩国的青年从事制造业岗位的比重有微弱上升的态势,特别是在高端制造业的就业比重有所上升。从美国制造业内部来看,从2008年至2022年,青年群体中在化学制品、汽车、医药以及电力设备制造的就业比例,分别提高了2.2个、2.0个、1.8个和1.6个百分点。近年来,中等收入国家整体的制造业就业比例出现下降,有过早去工业化的倾向。不过,在中等收入国家的青年群体中,从事制造业的比重继续上升,从2014年的13.7%上升至14.8%,当前要比整体劳动力高出3个百分点。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是越南,其2022年整体制造业就业比例(21.4%)比2014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而接近三分之一(32.6%)的青年在制造业获得岗位,比2014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趋势四: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吸纳青年的潜力有限本文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定义为信息通信行业以及科学研发和专业技术行业。在中等收入国家,只有3.2%的青年在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就业,该比重相较于2014年只提高了0.24个百分点。高收入国家的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10.2%,比2014年提高1.7个百分点。虽然在高收入国家青年群体中,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比例不高,仅为7.6%,但相较于2014年增长1.8个百分点,上升速度略快于总体。从典型国家来看,法国和德国青年群体中从事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比例较高,分别为9.2%和8.8%。虽然美国劳动力在该领域的整体就业比例为10.3%,位居高收入国家前列,但只有5.7%的青年在该领域就业,明显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对比前述高达四成的美国青年在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行业就业,显示出其青年就业两极分化较为明显。趋势五:老龄化让健康产业成为青年就业新引擎老龄化会让一国的养老金体系陷入“长寿的诅咒”,但也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影响老年人认知的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症等疾病,在65岁以上群体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全球对养老护理人员、老年科医生、神经科医生和慢性病药物研发人员的需求正在上升。2022年,全球经济总量排名前17的国家中,有14个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且12个国家进入深度老龄化。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吸纳高收入国家整体就业的第三大领域(就业占比11.1%),也是青年就业的第四大来源(就业占比9.3%)。失能老人穿衣、沐浴、如厕、行走等日常活动,需要高素质职业护理人员提供服务,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机器还很难替代人类的情感支持,会有更高比例的劳动力进入大健康领域。以美国、德国、法国和北欧五国为例,健康领域从业者在总体就业中的比例分别达到13.9%、13.6%、14.2%和16.4%,而青年群体中在健康领域就业的比例分别为10.9%、14.1%、10.2%和14.0%。值得一提的是,德国青年在健康产业就业的比例,要超过整体就业的比例。这既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成果在健康领域的体现,也与其注重职业立法有关。德国通过《老年护理职业法》保护了从业人员的权益,通过《老年人护理质量保护法》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和护理质量,这都有助于提高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吸引青年从事该行业。03有潜力大规模吸纳我国青年就业的六个领域从今年的情况看,互联网、教培和房地产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继续下降。综合国际比较、重点企业走访和典型行业协会座谈情况,本文认为以下领域具有发展潜力足、人才缺口大、符合青年就业意愿的特征,有望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一)数字技术开发和应用数字技术作为通用目的技术,正加快向各行各业渗透,不仅增加了已有研发、应用、服务、管理等岗位需求,还不断创造出数据可视化工程师、机器学习工程师、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等新职业需求。数字技术领域具有知识密集、更新迭代快、薪酬水平高的特点,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未来工作报告2023年版》的分析,全球增速最快的100种新兴岗位中有16种与数字技术相关,成为近年来发达经济体吸纳青年就业的重要领域。当前日本和韩国的青年群体中,在IT行业就业的比重均为4.3%,比2008年分别提高了0.98和0.7个百分点。我国青年群体中从事IT行业的比重只有2.4%,且比2006年下降1.3个百分点。根据华为与安永联合撰写的《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到2025年,我国数字技术的人才缺口将达2135万人,其中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尤缺人才。从人才供给侧看,高校中的数字技术相关专业的扩招人数增速未显著提升。多家数字化企业还向笔者反映,由于数字技术与应用场景紧密联动、快速更新,大学生技能水平与岗位要求存在明显差距,特别缺乏既掌握数字技术又了解特定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在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数据科学、网络安全等新兴技术领域尤其明显。(二)技术型离岸外包随着通信技术推动全球分工细化,信息技术服务、制造业服务、生物医药研发、金融服务、设计服务等领域的离岸外包市场价值近2万亿美元,其2021年增速比全球服务贸易高出8.2个百分点。离岸外包业务涉及软件开发、数据管理、建筑设计、媒体编辑、翻译、会计等具有中高技术含量的职业,日益成为全球青年就业的重要领域。随着虚拟现实技术、机器翻译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文化创意及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营销推广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服务等外包新业态正快速发展,发包方在全球匹配高性价比知识白领,发展中国家大学生成为首选。2022年,印度依靠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外包就吸纳了近500万人就业,其离岸外包市场约为国内市场的5倍。离岸外包已是吸纳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重要领域,我们根据商务部数据测算,截至2023年4月底,从事离岸外包的大学生为541万,2022年新吸纳55万大学生。但总体而言,我国离岸外包仅占全球份额的7.7%,还有较大上升空间。以全球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外包为例,吸纳就业体量最大的前两位国家是印度和菲律宾,全球就业份额分别占四成和二成,远高于我国的3%。而且,我国离岸外包业务增速慢于国内外包业务,离岸外包比重从2016年的66%降至2022年的55%,国内在信息技术、制造业服务、金融科技等领域形成的优势未能同步对外输出。随着语音识别和机器实时翻译的发展,我国参与离岸外包的语言制约进一步下降,而国内企业海外布局加速也将进一步提升离岸外包的业务需求。(三)中高技能的制造业岗位制造业呈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就业类型也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对拥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青年需求上升较快。2020年以来,发达经济体青年就业向制造业回流,汽车制造、医药制剂和化学制品等中高端制造业,成为发达国家吸纳青年就业的新增长点。虽然我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处于下降通道,但其就业总量仍达1.32亿人,是解决我国16岁-24岁青年就业的第一大行业。近五年来,以集成电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年均增长10.3%,是同期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1.7倍。随着国内企业在价值链的上下游拓展,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中高技能人才替代低技能劳动力的阶段,对能源动力、精密仪器、材料科学等领域的运维工程师和研发工程师有大量需求,还缺少数控机床操作员、焊接工等中等技能人才。智联招聘网站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智能制造领域招聘职位数同比增幅均在50%以上。(四)基于平台经济的休闲服务业主要发达国家服务性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约为75%,休闲服务业是一些国家解决其青年就业的最重要领域。在韩国、日本和美国的青年群体中,从事住宿餐饮和文娱行业的比例达31.4%、23.6%和23.1%。我国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比重仅43.2%,只有11.4%的青年在住宿餐饮和文娱行业就业,具备较大的上升空间。在居民收入提高、家庭规模小型化、消费个性化的背景下,休闲服务业的需求规模将不断提升。同时,平台经济为我国休闲服务业的快速扩容提供了渠道支撑。生活服务平台扩大了住宿、餐饮、旅游、即时零售等行业的消费触达范围,为青年创造出了外卖运营师、酒店营销师、旅游路线规划师、电商选品师等大量新型就业岗位。据一家外卖平台在调研中反映,当前仅外卖运营师的人才缺口就有28.7万。以短视频、公众号为代表的文娱内容服务平台,为青年提供了便捷的内容创作、知识分享和才艺展示空间,契合青年人的学习能力、创意思维和社交技巧。综合我们对两家社交媒体平台的调研,相关创意型全职岗位需求有上千万。从行业发展的角度,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参与,能更好地促进休闲服务业的可持续、规范化发展,满足居民对高品质休闲服务的需求,形成稳定增长的高质量就业。(五)大健康产业在我国大学毕业生中,医学类专业占比为10.1%,每年毕业的大专及以上医学生超过110万。但从我们的问卷调查看,医学毕业生就业落实率比整体低3.3个百分点,且大量医学毕业生转行。从国际上看,人类对医疗、养老和护理等大健康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加,而医疗技术和智能养老设备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推动大健康领域的就业向着技能密集型的方向转变,成为青年就业的重要去向。美、德、法等国青年在大健康领域的就业比重均超过10%,但我国只有4.2%的青年从事大健康领域工作。根据《“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到2025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超过11.5万亿元;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30年健康服务业超过16万亿元。一方面,由于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区域、层次之间配置不均衡,我国基层医疗人员较紧缺,根据《“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测算,到2025年人才缺口将达200万。另外,我国有4000万左右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养老护理员需求达600多万,但目前仅有50多万名护理员。根据课题组对养老机构的访谈,随着护理复杂度的提高和智能养老设备的应用,急需一大批具备专业护理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医学毕业生。但由于社会观念、薪资待遇等原因,高素质护理人员缺口很大,成为制约养老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六)校外素质教育和中外合办高等教育教育行业是发达国家解决大学生就业、扩大居民消费、推动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领域。2022年,美国和德国青年群体中的教育从业者比重分别为6.3%、6.6%,韩国则高达8.5%左右。我国青年群体中从事教育行业的比重,从2011年的2.3%一度攀升至2021年的8.3%,但近年来下降较为明显。从美国、日本、芬兰等国的国际经验看,以科学素养、文艺体育、研学实践为主的校外教育,是公立教育的有益延伸,也是解决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课题组了解到,头部教育培训机构正进行素质教育和教育科技转型,一二线城市家庭对校外素质教育的需求也很旺盛。但由于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存有担忧,企业对校外素质教育存在信心较弱、投入不足现象。另外,我国每年海外求学规模有上百万人,大量高端教育消费外流。可以海南中外合办高等教育试点为契机,利用境外教学机构在理工农医等方面的学科优势,每年引导30%境外留学需求留在国内,并吸引10万左右中高收入国家的学生到中外合办高校学习。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国内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和教职工之比约为8∶1,每年能多解决5万大学生就业。04释放青年就业潜力的政策建议(一)加大青年就业促进政策力度青年就业新的增长点多分布在技术或技能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其主要财务支出项。目前,处于资产负债表修复期的企业,不愿意为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付出6个-12个月的培养成本,是企业社会招聘恢复而削减应届生招聘的主因。为此,本文建议:在政策工具上化繁为简,将就业补助资金更多用于企业获得感最强的“社保补贴”上,以抵消青年的上岗培养成本;扩大享受社保补贴政策的企业范围,从“小微企业”扩大到“中小微企业”,因为中型企业不仅潜在招聘需求大,大学生对其就业意愿也更高;利用大数据比对实行“免申即享”,企业无需“先缴后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二)优化大学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近年来我国新产业新赛道创设了大量技术型岗位需求,但据调研了解,由于毕业生专业能力不匹配,并未都能转化为现实的新增就业,科技型企业“招人难”和青年“就业难”并存。相比我国高校近年来文科人数增长较快,自2011年以来美国高校扩招中86.2%的份额,流向了STEM(包含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及医学领域,文科生扩招比重大幅下降(见图4)。 资料来源:美国综合高等教育数据系统(IPEDS)为响应知识密集型、技能密集型现代产业需求,针对我国产业升级中的人才缺口,应加快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一是大幅压缩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的文科专业比重,理工科专业比重在各层次扩招大学生中应提高到80%以上。二是针对数字化和离岸外包较大的人才缺口,同时考虑数字化应用学科的固定资本投入较低,可大规模增加高职院校和应用型大学数字技术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并由龙头企业开设实用型课程和相关技能证书认证,加速培养应用型数字化人才。三是以工程硕博试点为契机,组织各领域头部企业参与紧缺专业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训,在“双一流”高校大规模培养专业学位与实践能力兼具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三)提升青年从事“灰领”职业的意愿需要技能知识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灰领”职业,是发达国家吸收大量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学院毕业生的重要领域。我国在制造业、康养产业、房屋中介等领域也有较大的灰领人才缺口,要通过多方渠道,提高青年特别是大学生从事相关工作的意愿。一是通过出台相关职业法规,保障灰领从业者的工作权益,并设置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和职称晋升通道,建立与技能、职称等级相挂钩的薪酬制度。二是针对当前公益性岗位饱和和灰领职业薪资较低的情况,探索将公益性岗位设在城乡社区的养老、托育、物业等机构中,以提高灰领职业的薪资待遇。三是在积分落户、保障性住房申请、子女就学等事项,给予社会贡献多、人才缺口大的灰领从业者优先权。(四)将考研考公时间提前至“秋招”之前每年有500多万大学生备考研究生和公务员,错过了当年9月到次年1月的招聘“黄金期”,这一就业时间差造成供需大规模错峰,缩小了近三分之二毕业生的有效求职期,经年累积了大量就业困难大学生。建议将每年的公务员考试提前至国庆前后,将研究生考试提前至暑期,以便让大规模落榜者能够赶上“秋招”黄金期,有效降低摩擦性失业。(五)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将大学生职业规划培养前置,构建从入校、实习前、毕业前等全周期指导体系,提供职业咨询、性格测试、技能训练、模拟面试等服务。加强高校就业辅导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以校内和校外双导师制度为抓手,将实习实践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学用脱节问题。鼓励家庭成员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尽早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避免就业预期脱离实际。(卓贤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朱妮系国务院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二级主任科员,李骏朕系国务院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助理。杜君良、胡耘通、王訸、王昊和吴越参与了调研和讨论。本文首发于《财经》杂志。)来源:《财经》杂志、“中国大学生就业”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12-25
  • 河北2024届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召开近日,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召开2024届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落实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精神,总结经验、分析形势,对做好河北省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点击查阅:2024届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召开来源 | 河北教育发布福建2024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推进会召开近日,福建省教育厅、省人社厅联合召开2024届福建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推进会,贯彻落实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部署推进福建省2024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点击查阅:福建省2024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推进会召开来源 | 福建教育微言黑龙江高校就业指导人员高级研修班举办为贯彻落实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和《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养,近日,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黑龙江省高校就业指导人员高级研修班”,哈尔滨工程大学等33所高校的36名就业指导人员参加本次培训。点击查阅:黑龙江省高校就业指导人员高级研修班成功举办来源 | 黑龙江高校就业要情 内蒙古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暨就业数据统计监测专题培训班为深入贯彻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内蒙古自治区试点实施方案》相关要求,强化我区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数字化应用和就业数据管理水平,12月14日至15日,自治区教育厅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暨就业数据统计监测专题培训会。点击查阅: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举办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暨就业数据统计监测专题培训班来源 | 北疆就业资讯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12-22
  • 2023年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来啦!找工作的小伙伴们别错过活动名称职引未来——2023年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时间12月16日至12月31日服务对象12024届高校毕业生;2往届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以及“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服务期满未就业人员;3有招聘需求的各类企事业单位。活动多多 敬请关注活动内容 / 1 广泛挖掘招聘岗位   各地要聚焦特色优势产业、人才需求量大的领域,主动对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点企业等,深入调查摸底,多渠道、多形式挖掘优质岗位资源。  充分调动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骨干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积极性,发挥人力资源服务网络优势,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活动内容 / 2 精准开展大规模线上招聘   服务周活动在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设立线上招聘主会场,在中国公共招聘网、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中国国家人才网以及中智招聘、国聘等网络招聘平台开设活动专区,搭建集成化、一体化就业服务平台。  鼓励骨干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积极参与网络招聘活动,持续推出有特色的行业性、区域性线上专场招聘,并与活动主会场链接。活动内容 / 3 集中组织直播带岗宣讲   依托骨干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开展分地区、分行业、分领域的集中直播带岗活动,积极宣介重点用人单位发展历程、招聘计划、人才培育、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发展前景等内容,做好在线互动、简历投递等服务。  积极组织就业政策在线宣讲活动,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疑点难点,提供专业权威、通俗易懂的政策解读。活动内容 / 4 优化就业指导和职业体验   各地要开展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职业观、价值观。  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求职者线下走进企业现场观摩、实地体验,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匹配精准度。  鼓励骨干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广泛利用新媒体平台,深入企业工作现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景式、沉浸式职场体验。活动内容 / 5 创新线上测评和考试服务   组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依托在线人才测评服务平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性格测试和胜任力测评等公益性人才测评服务。  拓展线上服务功能,支持有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参与活动的用人单位提供线上考试和就业签约的全流程服务。活动内容 / 6 有序组织 人力资源服务进校园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长校园行”,组织骨干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等走进校园,送政策、送指导、送信息。  积极开展职业规划、简历诊断、求职技巧、面试培训等专业辅导,提供项目推介、创业指导、项目融资、跟踪扶持等创业服务,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活动内容 / 7 创新举办线下招聘活动   加大专业化、定制式、小型化现场招聘活动举办频次,提升现场招聘会匹配效率和精准性。  鼓励举办专门面向“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服务期满未就业人员、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高校毕业生的专场招聘活动。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跨区域协作,集中组织用人单位到外地招聘高校毕业生。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发布时间:2023-12-21
  •   近日,广东省人社厅制定印发《广东省就业驿站建设指引》,要求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  《指引》对就业驿站的基本服务内容有规范表述,包括摸清就业需求、采集就业岗位、开展供需匹配、实施培训指导、开展就业援助五个方面。  在建设原则方面,《指引》指出,就业驿站可由政府自主独立建设和运营管理,也可吸纳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资本和优质服务资源参与建设和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设流动式就业驿站,推动实现就业服务“随叫随到”,探索建设“线上就业驿站”,实现就业服务“便捷办”“快速办”“不打烊”。  在建设运营方面,《指引》要求着重考虑在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相对集中的街(镇)、社区(村),或企业、个体工商户较为集中的园区、商圈一级人员流动密集的车站码头等场所因需建设就业驿站。此外,整合“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站、农村电商基层服务站等平台资源,建设具有服务特色的就业驿站。还可以探索与基层党群服务中心、社会组织、金融服务网点等平台载体合作建设。  在功能设置上,《指引》要求就业驿站提供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信息发布、岗位推荐等服务。鼓励开设驿站直播间、技能培训区等功能区域,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  此外,还要求就业驿站开通信息网络,接入省就业一体化信息平台,满足现场业务经办需要,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服务。  在服务人员配备上,《指引》要求用好公益性岗位、就业见习等相关政策,依托驿站积极创造公益性岗位、见习岗位,大力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开展见习活动。鼓励招募志愿者,组建驿站志愿服务团队。  广东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要加强就业驿站的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强化驿站的信息化一体化平台建设,完善驿站管理运营制度,确保驿站高效运作,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杜玮淦)来源:中国政府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发布时间:2023-12-19
  • 日前,天津市人社局、市教委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度天津市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12月13日前,在校生创业项目(含在高校众创空间中注册的毕业生项目,下同)向本校创业就业指导部门提出资助申请;毕业生创业项目向所在区人社局提出资助申请;优秀就业项目向市就业服务中心提出资助申请。在资助等次、数量及标准方面,大学生创业项目分三个等次,第一等次,不超过10个,每个资助6万元;第二等次,不超过20个,每个资助4万元;第三等次,不超过30个,每个资助2万元。优秀就业项目三个等次分别为:第一等次,不超过10个,每个资助6万元;第二等次,不超过20个,每个资助4万元;第三等次,不超过30个,每个资助2万元。关于大学生创业项目、优秀就业项目条件中的“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企业登记注册满2年,不满5年”“登记注册满3年”,在本次申报时的计算时间均截至2022年12月31日。(廖晨霞)来源:中国政府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发布时间:2023-12-14
  • 暂无内容,敬请期待

    关注

    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新怡家园甲3号楼7层719室

    邮编: 100062

    客服热线:010-60687190(单位)
    010-67092931(求职者、院校)
    010-87160059(银龄医生)
    QQ:2263446724(求职者)

    客服工作时间:工作日9:00至17:00

    联系邮箱:zhaopin@weirenjob.com

    Copyright @ 2020北京卫人人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20025434号-1 ICP经营许可证京B2-20201963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7091号

    人力资源许可证:110101202000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