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深化高校就业育人 促进人才供需对接

发布时间:2023-01-03 16:00:00
以“推进高质量发展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三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线举办。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表示,深化高校就业育人,就是要更好地树立就业育人的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自觉把实现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去。

  吴爱华表示,高校就业工作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会学生求职的技能和程序性的方法。要全面加强就业指导,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标准,打造一批就业指导名师,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等各类资源,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要将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形成就业教育引导的合力,深入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活动,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要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前提,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要把毕业生就业水平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最直接的体现,建立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的有效机制,引导高校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及时淘汰或者更新已经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科专业设置和评估、招生计划安排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要建立人才供需对接的机制”。吴爱华介绍,两年来,教育部采取了多项措施。

  第一,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的立项名单,共有1271所高校累计立项6381项。目前,第二批23828个项目已经公布,高校正在与用人单位进行对接,目的要更好的实现就业与人才培养的深度的联动。

  第二,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专项行动的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广泛开拓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二是深入开展社会需求调查,特别是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三是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了解学校毕业生到企业后的工作状况、发展情况及对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

  第三,升级上线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求职登记、岗位筛选、网上签约等求职全周期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招聘全周期服务。同时依托平台举办了全国性、行业性、区域性的专场招聘会。

  第四,组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为健全高校与用人单位沟通协作机制,推进产学合作供需对接,汇集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部在2021年成立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开展政策咨询、岗位拓展、就业指导和评估监督等工作。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设立农林、能源动力、材料化工、装备制造等19个分行业就指委,更好地支撑高校就业服务工作。

  第五,建立行业协会与分行业就指委的对接机制。今年教育部与民政部共同启动“社会组织+就指委”合作机制,通过推动社会组织开发就业资源、提供灵活就业岗位等,搭建就业对接平台,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助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六,推动实施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今年5月,教育部与全国工商联共同举办“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启动会,两部门通过供需对接、资源共享、调查研究等系列活动,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好就业。

  吴爱华表示,高校要把就业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更好地深化就业育人,推动人才的供需对接。期待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全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帮助更多的毕业生更好地实现职业成长。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来源:《新华网》“中国大学生就业”微信公众号



分享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本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1999年创刊,月刊。本刊主要报道药物不良事件(药物不良反应和用药错误)、药源性疾病和安全用药相关的临床、基础和药学研究,旨在促进药物安全研究成果和信息的交流,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

关注

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新怡家园甲3号楼7层719室

邮编: 100062

客服热线:010-60687190(单位)
010-67092931(求职者、院校)
010-87160059(银龄医生)
QQ:2263446724(求职者)

客服工作时间:工作日9:00至17:00

联系邮箱:zhaopin@weirenjob.com

Copyright @ 2020北京卫人人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20025434号-1 ICP经营许可证京B2-20201963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7091号

人力资源许可证:110101202000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