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 求索前行——记“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

发布时间:2021-10-09 10:13:57
本网所发布的资讯、公告类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辛育龄,“七一勋章”获得者、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战争时期,辛育龄曾与白求恩并肩战斗,多次冲上前线救治伤员;在和平年代,他长期致力于我国胸外科创建和发展,是中国人体肺移植手术第一人,在胸外科领域多个方面取得“从0到1”的突破,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创新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辛育龄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他是一名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党的优秀干部,他与党同龄、同行、同心,他的奋斗历程是党培养的知识分子报效祖国、励精图治的真实写照,是我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见证。在此,我们重温辛育龄同志的奋斗历程,号召卫生健康系统见贤思齐、立足岗位、奋发有为,践行崇高职业精神,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开拓新中国胸外科事业

辛育龄是中国医科大学第20期学生,他于1942年在延安入学,1945年和学校一起离开延安,赴东北扎根。1947年,辛育龄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学校附属医院院长,之后留学苏联。

1956年学成回国后,辛育龄主动要求分配到中央直属结核病研究所(以下简称结核病研究所,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工作。从留学归来一直到创建中日友好医院,中间的26年,辛育龄是在结核病研究所度过的。他尽医者之责,深耕胸外科领域,并且不断地创新发展。在结核病研究所,他历经了火热的建设年代和难忘的改革时期,组建了胸外科。作为一名胸外科的医师,他不断地改进手术方法,发明了支气管黏膜外缝合法。这种方法能够显著降低支气管残端瘘的发生率,使结核病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升,被称为“辛式缝合法”。

辛育龄敢为人先,同时也善为人先。他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善于发现临床中的问题,并想方设法在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他讲究创新但不盲动,创新之前会成立临床基础实验室,在充分严格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开展临床创新。作为一名胸外科医师,辛育龄为我国胸外科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有很多发明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和技术革新奖。

同时,辛育龄胸怀全局,奔走于全国,帮助各地医院建立了胸外科。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大部分省份医院还没有建立胸外科。经有关部门批准,辛育龄牵头在结核病研究所举办胸外科医师培训班。此外,他还赴各地帮助40多家医院组建了胸外科,指导当地医师开展高难度手术。他亲自培训过的胸外科骨干将近2000名,这些骨干成为我国胸外科医学发展的种子。

此外,辛育龄在临床中发现肺癌患者越来越多,因此向主管部门提出在全国开展肺癌早防早治,并把结核病研究所扩充为结核病与肺部肿瘤研究所。这也充分说明他作为一名医者的大局胸怀。

筹建中日友好医院

1982年5月,辛育龄被任命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他着眼于国之大者,从此投身我国现代化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的筹建与初创。中日友好医院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诞生的,是日本援建项目,原计划的院名为北京现代化医院,要求做到三个“一流”,即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并与世界医学接轨。

辛育龄从结核病研究所转战到中日友好医院筹建工地,奔波于木板房、工地、国际国内会场之间,带领团队全心全意投入到医院的创办工作中。1984年10月,中日友好医院以现代化、国际化的形象开院。在功能定位上,这是一所集医疗、教育、科研于一体,中西医兼备的国家级综合医院,是中国现代化医院的示范、中西医结合的基地、对外合作的平台。在规模上,当时的中日友好医院由13栋建筑构成,拥有1000张病床;医院还有200人编制的临床研究所以及每年招生300人的护校,这样的规模和配备在当时是国内领先的。在学科上,医院中西医并重,落实国家卫生工作方针,西医科室和中医科室相互对应,严格按照学科分类体系建设。

中日友好医院建院之初就设立了几个超前的科室:一是康复治疗中心(今康复医学科),当时国内医院还少有康复治疗中心;二是医院开展了国际医疗服务;三是临床研究所,临床研究所占有一栋独立大楼,是支持临床医学研究多学科、多方向发展的平台。这些科室的设立是辛育龄主持筹建中日友好医院工作中研究形成的工作思路、工作理念,并把其带到了实践中,这些也是当时非常先进的理念。同时,辛育龄带领团队,经过多次谈判,用较少的资金引进了当时国际上先进的设备和精密仪器。中日友好医院还有一个创新举措就是设立了医工处,这个部门在很多医院都被称为设备处(科)。设备处(科)虽然是为医院提供设备的,但辛育龄主张将该科室命名为医工处,是为了把医学工程学术理念引入到医院发展中。他认为医工处不是一个简单的后勤部门或保障部门,而是要在医学技术创新上发挥引领作用。至今,中日友好医院医工处在医院发展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辛育龄也非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他不辞辛劳,到许多全国优秀的医院、科研院所和高校走访,吸引各专业的优秀人才充实到中日友好医院的人才队伍中。他坚持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培养人才,推动了中日、中欧之间的学术会议举办和专家互访。至今,中日友好医院仍和日本以及欧美许多著名医院、医学院校、研究院所保持着密切联系。建院以来,中日友好医院已经派出2200多人赴日本进行交流学习。

在文化建设层面,建院之初,辛育龄就确定了“患者至上”的办院理念,处处以患者为中心,采取了小门诊、大病房的格局。中日友好医院建筑内部和建筑之间的衔接设计得非常合理。例如,当时就考虑到未来老龄化的趋势,病房设置了无障碍设施。此外,医院还融入了园林设计,比如南园、樱花园、鉴真花园、长园等。在寸土寸金的医院里留出空地,建成环境优美的园林,是辛育龄一直坚持的一个理念。优美的环境可以给医师和患者留出休闲、放松、交流、谈话的空间,这本身也是医疗和康复配套的一部分。

这些建院初期的创新举措,为中日友好医院发展成为在临床、科研等多方面位居我国前列的大型公立医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完成我国第一台肺移植手术

为什么要做肺移植手术?作为胸外科医师,辛育龄在医疗实践中看到大量的肺终末期疾病,比如肺气肿、肺纤维化、肺动脉高压、毁损肺等,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疾病不可能马上被治愈,可事情总是要有开端。20世纪70年代,在抗排斥药环孢素A问世之前,世界医学界做的42例肺移植都没有成功,大家都是在进行探索性的手术。辛育龄认为,我国在这方面不能落后于国外,也要进行相关探索。另外,他认为开展肺移植工作不是孤立的,还可以带动其他临床科研基础试验研究的发展。

肺移植工作极其艰苦,辛育龄肩负着巨大压力。在大量动物试验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辛育龄最终开展了肺移植手术。他始终强调,做肺移植不是为了猎奇,外科工作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有基本的科研能力,通过肺移植大量试验研究,比如灌注再损伤、免疫排斥、抗感染、循环管理、呼吸机支持等,可以推动重症医学的进步。在辛育龄的指导下,中日友好医院推动了很多医院开展肺移植工作以及肺癌的研究工作。

辛育龄敢为天下先,勇于走在世界的前列开展肺移植研究。他认为,这是作为共产党员、知识分子,在医学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一项重要使命。

悉心培养青年医学人才

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辛育龄始终把对年轻人的培养放在第一位。他认为,年轻人除了年龄优势外,敢想敢干、思想包袱比较少,所以要重点培养。辛育龄对年轻人的要求格外严格。他要求外科医师要把基本功摆在首位,做手术时不能只看重结果,手术姿势和拿器械的动作也十分重要。同时,他要求外科医师要精益求精。他常说,外科医师的一针一线牵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危和家庭幸福。所以,他会把一个技术问题上升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度。

除临床外,辛育龄也十分重视对年轻人科研能力的培养。辛育龄认为,外科医师至少要有两到三年的实验室工作经验,这样会开阔思路、终身受益。他还提到,要承认在许多方面我国的医学和国外还有差距,年轻医师最好有国外留学的经历,这样可以开拓视野,把国外的先进经验吸收进来。多年来,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中日友好医院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现在,中日友好医院每年可以完成100例肺移植手术,肺癌手术每年能完成2500例。辛育龄播下的种子正在开花结果,他的光辉事迹值得我国医务工作者学习和发扬光大。



内容来源:《中国卫生人才》

作者:毛海洋




分享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本次公开招聘3名高校毕业生。

关注

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新怡家园甲3号楼7层719室

邮编: 100062

客服热线:010-60687190(单位)
010-67092931(求职者、院校)
010-87160059(银龄医生)
QQ:2263446724(求职者)

客服工作时间:工作日9:00至17:00

联系邮箱:zhaopin@weirenjob.com

Copyright @ 2020北京卫人人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20025434号-1 ICP经营许可证京B2-20201963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7091号

人力资源许可证:110101202000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959号